在漳州“狮馆”是大多数传统武馆的代名词,武馆出门的队列称“狮队”,摆排场称“狮阵”,可见对武狮的重视程度,“狮”在漳州等同
与“武”。狮头狮尾的步法,即各堂拳术的步法;另弄狮的狮囝和猴子的身法又各有不同。总之弄狮者必是武者;非武者不弄狮。
六大弄狮法:
- 开元弄狮法(草前西坪寺:64斤硬木青鼻狮,安利刃)
- 何阳堂崔诸缘弄狮法(狮打四门、沙僧戏狮、猴子戏狮)
- 捷元堂张昌辉弄狮法(空手打狮、大刀杀狮、虎鬼娘医狮、五鬼弄醒狮、醒狮跳桌)
漳州国术狮漳州武馆多数有弄狮,有弄狮的武馆也叫“狮馆”。狮馆出门的队列称“狮队”,“狮队”排场称“狮阵”。有“狮”必有“武”,“狮”在漳州已是“武”的代名词。
弄狮起源我中华大地本来没有狮子,舞狮之技也不知从何时而起。唐代文豪白居易《西凉伎》中曾有云:“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可见舞狮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舞狮起源众说纷纭,广东某些地区的说法类似除夕的起源,漳州某些地区的说法是源于一位朱姓法师,笔者以为舞狮应是西来之技,后被我族加以演化。
明代的《漳州府志》记载:“舞狮伎:假面小鬼、假狮子,篾雕为头麻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弄头耍尾真默契,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漳州舞狮至少在明代就有,而且那时还保存着唐代的古老样式。
弄狮狮法漳州狮的形式是除狮头狮尾,还要有一位逗狮的狮囝。狮囝面带大尪头,一手持蒲葵扇,一手持榕树青。有的堂派逗狮的还加有“猴子”,如习艺堂。有的堂派甚至是有五位逗狮的角色,如捷元堂。
纵观漳州弄狮的技法和形式可以看出漳州弄狮法是结合有泉州的狮法和客家的狮法。泉州狮法如“刣狮法”,客家狮法如“五鬼弄金狮法”和狮囝的样式。而这“五鬼弄金狮法”在漳州的平和、南靖被称为“狮猊舞”。“五鬼弄金狮法”也是民国时龙溪国术馆的主要弄狮技法之一。
狮子样式漳州狮为开口狮,而且不但嘴巴会动,眼睛、耳朵都会动,通常还挂有铃铛。狮头按大小规格,现今常见的三种,为二尺四、三尺六、四尺二。
人们通常是按狮鼻颜色来给漳州狮归类,分别为“红鼻狮”和“青鼻狮”两种。青鼻狮有恶名,招人相斗;故自视为当地最强武馆,方敢为之。
狮囝的扮相,各堂也有区别。如习艺堂,由于其弄狮是源于朱元法师的传说,故狮囝为清朝法师扮相,穿长衫布履。而捷元堂弄狮取自虎鬼娘的典故,所以扮相如老妇,着大刀衫与木屐。
其他类型狮子在漳州的流传泉州狮:泉州狮根据武艺的高下不同,分为“乌狮”、“青狮”和“青狮白目眉”三个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队武艺为最高强。泉州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你来”。漳州白湫坑就曾有“青狮白目眉”口咬利剑样式的泉州狮。
金狮:即“师公狮”。漳州一些地区有弄金色的师公狮,师公狮也是伴有一逗狮的狮囝。
广东狮:近年来漳州一些地区也有广东醒狮技艺的传播。如榜上、新厝等地。
糊狮艺人在中国木偶雕刻界有“南江北徐”之称,其中的“北徐”是指漳州徐年松。徐氏雕刻家族至徐年松在漳已是第五代。漳州糊狮技艺也是徐氏家族独有的。据徐年松生前曾说,漳州这种样式的狮子称“国术狮”,出门必有武器相伴。徐氏祖上有遗言:“糊狮虽非徐家主业,然漳州狮样式由明代传至今日,失之可惜,切不可断。”今天,漳州糊狮的艺人仍是徐家的后人及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