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並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於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都安置有石
獅。加以獅子的圖紋在中國的民間故事傳說裡,為一種驅魔避邪、鎮宅招福的象徵,因此為借助獅子萬獸之王的威靈及驅邪招福的宗教儀式象徵行為
,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市,每逢神誕祭典或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舞獅的種類可以依地域區分,在中國以長江為界區分為:北方獅與南方獅;在
台灣則以新竹為界區分為:北部獅與南部獅。
南狮
舞南狮考诸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
传说一:
乃源自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此年
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
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向器,伏于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向器,声震田野,果然掠走年兽
,从此不复现矣!民因纪念纸扎头兽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此种兽头,于除夕鼓舞,即与舞年,后经乡老们研究后认为狮子为兽类中之威武及瑞祥之
动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
传说二:
说是在清代乾隆皇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
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据古籍记载,狮子舞在早期中国社会已非常普遍,《陕西通志》记载:「杂戏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高纽凤凰
,象人、怪兽之戏。」而狮艺则成熟于南北朝时代。狮子舞在那时唤作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
,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文状。」而到了唐朝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据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
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划衣,执红狮子,谓之“列狮子郎”,舞太平乐。」可知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
、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北狮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一在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把他们囚困于边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视禁区,
边将设宴款待,并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舞者作欢腾喜悦之状,或作低首
相怜,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叹为观止。武帝传胡人,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凉乐伎,同沾皇恩”。武帝听罢龙心大悦,赐
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自北,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遂有北狮之称。相传二说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秦汉以来一般宫殿府第门
前竖立一对用石造的狮子放置左右以护宅。